首页 » 西藏旅遊攻略 » 西藏文化 » 西藏民族之“夏爾巴人”

西藏民族之“夏爾巴人”


夏爾巴人並非原住民,他們是從西藏東部的喀木(Kham)地區,在1530年代遷徙約2090公里來到這裏的。夏爾巴由兩個片語成,“Sher”和“Pa”,意思就是東部人。這些夏爾巴人帶著藏傳佛教等傳統一起來到這裏,如今遷徙的原因已無從考據,當地口述史中有一種說法是,他們正是出發尋找傳說中的香格里拉的。

夏爾巴人遷徙時也是坤布氣候變化之時,這在夏爾巴傳說中也可以找到依據,“冰川很大、坤布被白雪覆蓋著。”在他們抵達坤布前,這裏是無人區,偶有隱士來此修行或牧民穿梭往來,河谷中的一些廢墟就是他們留下的。當時這裏沒有橋,也沒有樓梯、臺階,沒有腳印、沒有居所、沒有農田、沒有織布,也沒有牛奶和食物,是第一批夏爾巴人把這裏變成可耕可牧的地方。他們在坤第(Khunde)和坤瓊(Khumjung)冰川附近以及碗狀的南崎(Namche)河谷定居下來。如今大多數夏爾巴人都在這些地方有家,但是更多時候在高海拔的牧區季節性遷徙。寒冷的冬季,犛牛牧人趕著牛群到山坡上尋找牧草,夏季就去更高處的山谷。

夏爾巴人
 

夏爾巴人主要分佈在中尼邊境樟木口岸的主新鄉和定結縣的陳塘鄉,以“喜馬拉雅山上的挑夫”著稱。夏爾巴人聚居地靠近喜馬拉雅山區,海拔近5000米。長期的高山生活塑造了夏爾巴人與俱來的登山天賦。除農業活動和牧牛外,夏爾巴人也做羊毛加工。夏爾巴人與居住在尼泊爾境內的舍爾巴人在語言文化、衣著服飾、生活習俗方面比較相近,來往也很密切。夏爾巴人分為色爾巴、嘎爾紮、撒拉嘎、茄巴、翁巴等種姓。同種姓的人是親戚,不能通婚。

夏爾巴人能歌善舞,歌唱曲調悠揚婉轉,其舞蹈與尼泊爾,巴基斯坦有些民門舞蹈很相似。男子一般穿白色鑲邊的長袖衫和花筒裙,外罩一件手工製作的毛坎肩。

神秘的夏爾巴人,為什麼他們可以征服珠峰

珠穆朗瑪峰,世界第一高峰,海拔8844.43米,無數人心中的聖地,眾多探險家的執著。但從資料來看,不斷刷新登頂珠峰記錄的,並不是探險家,而是夏爾巴人。登頂珠峰(從珠峰大本營到珠峰頂)最快的是夏爾巴人,用時8小時10分鐘。而一個專業的登山者,同樣的線路,也需要三到四天。登頂珠峰次數最多的也是夏爾巴人,52歲,26次。珠峰在夏爾巴人眼中不是挑戰,而是工作,他們是真正征服珠峰的人。夏爾巴在藏語中意為“東方人”,據傳是西夏國王族逃難群體的後裔。現發如今的夏爾巴人散居在喜馬拉雅山的兩側,大部分生活在尼泊爾,少數散居於我國、印度和不丹。在我國境內的夏爾巴人很少,約1200人左右,主要聚居于樟木溝和陳塘溝。因為夏爾巴人常年生活在高海拔地區,他們血液中血紅蛋白的濃度高,血壓低,以保證在低氧環境下,大腦能有充足的供血。夏爾巴人的心肺功能強大,甚至有人稱他們有“三片肺葉”。常人在吸氧都感覺難受的情況下,他們甚至可以負重前行。

珠峰在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盤旋著強氣流,只有在每年的5月,才是適合攀登珠峰的“窗口期”。

為了保證各國的登山者能順利登頂,夏爾巴人要預先搭建“登山之路”,將安全繩從大本營一直鋪設到峰頂。

夏爾巴人不僅僅要負責導路、輔助攀爬,登山者登頂珠峰需要大量的裝備和補給,也都是夏爾巴人一點點背上去的。甚至在登頂珠峰的圈子裏,有這樣一句話:“只有錢給夠,夏爾巴人能把你抬上珠峰。”

這句話當然有誇張的成分,但也肯定了夏爾巴人在登山領域的絕對實力。

不過,即使是強如夏爾巴人,也無法挑戰大自然。

還有一個資料,珠峰遇難人數最多的,也是夏爾巴人。

夏爾巴人
 

夏爾巴人登山狂潮與旅遊業的影響

說起夏爾巴人,人們就會想起登頂珠峰,他們豐富的文化很少有人觸及。

1800年代末到1900年代初,許多夏爾巴人前往大吉嶺,到英國人手下找工作,在1907年第一次作為挑夫,幫英國人測繪錫金的高山,從此就成為喜馬拉雅山登山隊中不可缺少的組成人員。當年的登山家們讚揚夏爾巴人情誼深厚、忠誠可靠。Eric Shipton說:“他們堅韌,最大的特點是非常快樂、樂觀,比我認識的任何人都有更多歡笑。”

1951年尼泊爾開放旅遊,登頂珠峰的熱潮一年勝過一年,越來越多夏爾巴人進入登山業成為嚮導、挑夫或登山隊的廚師。

從1960年代起,坤布的旅遊、登山人數直線上升。Khonjo Chombi遇到的那位德國人類學家Haimendorf就指出,以自然、文化為基礎的旅遊業很快就使夏爾巴人把經濟來源轉為以此為主,旅行者的渴望和夏爾巴人的經濟需求相輔相成。

也是1960年代,當地開始建學校,但絕大多數教職員工都不是夏爾巴人。1970年代這裏建起醫院,但直到最近醫生多來自加大拿和新西蘭。如今40歲以下的夏爾巴人都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教育,但文化程度又不足以支撐他們從事登山以外的行業。

旅遊,尤其是登山業成了經濟支柱,儘管坤布的夏爾巴人得益於此,但經濟收入並不平衡。住在靠近登山主線的夏爾巴人把自家改建成民宿、茶館或商店,賺得比較多;離得遠的則沒有這樣的條件和優勢,現今擔任登山嚮導、挑夫、廚師的正是這些人。

對登山廚師來說,現在的日子又變難了。我的另一位老朋友Pemba從1998年起就在各個喜馬拉雅登山隊中當隨隊廚師。“要是不參加登山隊,我太太和我的收入就只有一小片農田裏種的土豆和一間小茶室,”Pemba告訴我,“根本沒法維持生活,買不起大米和其他主食。現在物價太貴了!”

旅遊業使當地物價飛漲,夏爾巴人不得不想辦法賺更多錢。現在主要登山線路沿途都建起了小客棧,隨隊廚師的活越來越難找。2000年以前,所有登山隊都住自己的帳篷,雇廚師、幫手、嚮導和挑夫,現在很多時候他們只找嚮導和挑夫就夠了。

對像Pemba這樣的家庭來說,他們的選擇就更少了。“我也可以到旅店裏去找份工作,”他解釋,“有位雇主曾提出幫我去學校學烹飪,回來在他的酒店裏工作。但這樣的話我一年十二個月都得工作,現在隨隊登山每年就工作三個月,薪資是一樣的,其他時間可以在家裏種田、放牧。”他太太忍不住加了一句:“那三個月,我時刻都提心吊膽,看到有人下山就問有沒有見到Pemba。”

Pemba也知道這種生活方式非常危險。我問他是否在坤布登山學校受過培訓,那裏每年冬天都為夏爾巴人和其他尼泊爾人開設登山安全的課程。他說沒有,“每次遠征我只會碰到兩次險途,一次是登上二號大本營,另一次則是返回途中,我不會登到更高處。”

Pemba向我展示了一個紅色小袋子,裏面裝著護身符和一些繩結,“它們都有很強的力量,”他說,“每年我都請旁波切的喇嘛加持,我戴在衣服裏,只要登山就全程不離身。”

過去攀登聖山對夏爾巴人來說是禁忌,至今對他們來說有的山峰仍然是決不可攀登的。登山業的發展、收入需求還有與生俱來的基因條件,使夏爾巴人成為出色的登山家。在登山成為他們賺錢的行當前,夏爾巴人認為帶登山家登頂並安全返回是帶他們靠近神明,是修行,也會積累福報。因此不論危險與否,他們都樂意這麼做。可現實生活終歸是處處塵埃,凡人也絕非登頂就能成仙,生存、世俗、金錢對夏爾巴人有著種種拖累。許多夏爾巴人都和Pemba一樣戴著護身符,每次登山前也會舉行獻祭儀式,虔誠而緊張。

年復一年,登頂珠峰的專業登山家、登山愛好者越來越多,普通人也能來這裏完成夢想。夏爾巴人被稱為“生活在巨山陰影中的人”,儘管不少旅行者秉承著尊重、學習當地文化而來,但夏爾巴人的世界觀還是因為旅行者產生了微妙的變化。

年輕夏爾巴人更多地從自然、文化層面上講述聖山、聖地、宗教,而老一代或離旅遊業遠些的夏爾巴人則從人類與植物、動物尤其是哺乳動物、鳥類等之間的關係來看世界。夏爾巴人相信哺乳動物具有更高的靈性。對這些人來說這片土地是靈性聖地,與他們有深刻聯繫。在年輕人眼中,就是從旅行目的地角度出發的見解了。又比如在野生動物問題上,老人家從殺生的角度考慮,年輕人則認為動保的重要意義在於吸引更多遊客。

另一方面,遊客越來越多也加強了夏爾巴人對山神的崇拜。不論年輕人還是老一輩,都能巧妙地告誡旅行者尤其是登山者山中禁忌,並舉行相關儀式。一直以來,夏爾巴人都認為騎著紅色老虎的喜馬拉雅山中神明Jomo Miyo Lang Sangma掌管財富,過去她為夏爾巴人帶來收成和其他生存必須品,如今她帶來的是遊客。甚至有夏爾巴人認為,“她讓自己長得更高,成為世界第一高山,以此吸引登山者,給夏爾巴人帶來收入,維繫生活。”

我社提供臺灣西藏拼團行程,馬來西亞西藏旅遊拼團行程香港西藏旅遊拼團行程,歡迎聯繫我們獲取相關資料。期待與您分享高原美景。

相關旅遊: 西藏拼團推薦 >> 西藏旅遊團推薦 >> 西藏旅行社推薦  >> 如何办理西藏入藏函 >>  西藏旅遊拼團  >>  臺灣人西藏旅遊拼團 >> 香港西藏旅遊團

Unwrap the Experience with the

西藏夢想足跡、雪域天堂,神聖到極致

世界足跡旅遊為全球華人提供西藏旅遊拼團平台,不在為一個人無法成團而發愁、拼團國家包含馬亞西亞、新加坡、香港、等華人。世界足跡原你一個西藏夢。

西藏旅遊說走就走的旅行!
西藏旅遊品牌加品質,世界足跡帶您暢遊西藏.

免費獲取行程資料!

info@chinatibet.tw

Top
x